第七期:我在四川很安逸|陈永强:从无路到通途
5340
2024 / 12 / 18
一场大火,很多人知道了翁丁。
去过的,莫不顿足惋惜。
没去过的,后悔没能早去。
最后的原始部落成为历史,成为绝响,化为灰烬。
失火原因虽然还没公布,但已于事无补。
很多古村寨,古建筑已经成了过往,
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影像上供人瞻仰。
如今,又多了一个翁丁。
下一个,下下一个......
是哪里,在哪里,不得而知。
以一组六年前翁丁之行影,以飨逝去的翁丁:
寨门入口处,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聊天侃大山,遇到有客人来,他们就会站起来排成两行载歌载舞表示欢迎。佤族崇拜牛图腾,从进寨门开始,满村满寨枝枝丫丫都挂满了牛头。
木鼓房,木鼓(木鼓上还雕刻了牛头)。木鼓是佤族人民的通天神器,是佤族人民的保护神。在阿佤山,基本上每一个村寨都有一间木鼓房,用于放置木鼓。木鼓房也是全寨人的宗教祭祀中心。当木鼓老了(旧了),就要制作新的木鼓来代替老的木鼓——即拉木鼓。制作木鼓的日子被当作盛大的节日,届时,全寨人一起出动,到深山老林里精选大树,悬崖峭壁上砍下的树木制成的木鼓,才能给阿佤人带来更大的吉祥。树木砍倒以后,全寨的人都盛装前来拉原木,甚至邻村邻寨的人也会闻讯而来,在有节奏的锣鼓声和呼号声中拉动原木,唱起拉木鼓歌,边歌边舞,这欢快热烈的场面,后来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拉木鼓舞。
位于寨子中心的佤王府,八十多岁的末代佤王坐在主火塘(有四个火塘)边,饭食和果蔬随时摆放在旁边。火塘是滇西滇南很多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不灭的火塘”,有火塘在,就有家在。
原始佤族民居,全都是茅草稻草等层层叠苫而成,稍有不慎,一丝火星都能导致灾难性的毁灭。然而,就是这个佤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了上百年的寨子,在异地扶贫搬迁(仅有零星几户不愿搬走)后,毁于一旦,化为灰烬。也许是人搬离以后,疏忽大意所致?
屈原《招魂》有句云: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看到了雕题黑齿人,有木有瑟瑟发抖?有木有毛骨悚然?抱紧了自己?
这一片就是当年杀人祭祀的地方。是真的杀人,没吓你。不过,我们是好好活着回来了。据说,杀人祭祀这个愚昧野蛮的风俗,是大概1954年左右,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取消了的,后来改成了以牛祭祀。不过,当时,还真是有点心里冷飕飕的。而漆齿,是滇西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以黑为美,跟杀人啊剁肉酱(醢)啊没关系。
滇西的路,也算得上天路。在大山里盘旋兜转了几个小时,到达翁丁时,已经精疲力尽,火塘灰柴灰飘飞的烤罐罐茶,那叫一个解渴香甜。
鸡肉烂饭是滇西滇南一带少数民族招待客人的上等美食,虽然平时在西双版纳,已经吃了不知多少,唯独翁丁这一顿,是最好吃最难忘的,稀里哗啦几下,小半锅不见了。
大叔家的小孙女,黑珍珠一枚,一直躲避着镜头。如果有条件,放在都市里培养长大,绝对当得起美女这个称号。寨子烧了,没有人员伤亡,这是幸事。有机会,再去看望这小枚黑珍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