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我在四川很安逸|陈永强:从无路到通途
5340
2024 / 12 / 18
核心提要:
1. 6月18日,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首个关于奥密克戎后遗症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导致“长期新冠”的可能性大幅降低50%至76%。
2. 不同于2003年“非典”的治疗,新冠的治疗不但没有使用强效的糖皮质激素,也严格控制了治疗的时间,这样大大减少了副作用所导致的后遗症,且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其实只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长期新冠”症状(Long COVID)。
3. 肌肉疼痛、疲倦及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是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见的长期症状。研究发现,在感染30天之后,COVID-19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这些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4. 新冠疫苗的接种可大大降低出现长期COVID症状的风险:头痛减少了 54%,疲劳减少了64%,肌肉疼减少了 68%。
5. 目前传播的多数新冠后遗症说法都不可靠,专家表示,“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变异株有200种后遗症”这种说法大大夸大了感染奥密克戎的后遗症。只要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后遗症很少会出现,基本上可以完全康复。
上海的奥密克戎疫情已经进入尾声,90%的感染者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看到这个比例,大家可能心里会有所释然,对新冠的恐惧会有所减轻。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会来了:后遗症怎么样?
新冠已经折腾两年多了,一直不缺各种关于后遗症的说法。由于病毒改变了,之前的后遗症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奥密克戎毒株,但还是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因为新冠病毒与导致“非典”的SARS病毒有同源性,而且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中也有糖皮质激素,后遗症也因此成为了一件令人担心的事。
但是,互联网上至今仍有一种声音,仍在炒作“非典”治疗的副作用,认为只要使用“西医”的方式治疗新冠,就会有副作用。这是在用无知挑起中医和西医之争。
在另一方面,一些新冠感染者在出院之后,确实还是会有一些长期的症状,这也正好被炒作后遗症的人用来作为所谓的证据。
事实上,大多数有这些问题的患者,是中、重症感染者。这些患者治疗后出院,并不等于已经被治愈。由于疫情所导致的医疗资源紧张,患者无法一直留在医院进行治疗,需要回家康复。所以,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其实只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长期症状,也就是“Long COVID”。
对于2020年武汉疫情期金银潭医院治愈出院的新冠患者,中国学者进行了半年和一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发表于专业杂志《柳叶刀》[1]。
研究表明,肌肉疼痛、疲倦及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是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见的长期症状。至少有一个长期症状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比例为68%,在一年随访时,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有49%; 有呼吸困难的患者,比例却略有增加,从26%增至30%;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者,也略有增加,6 个月时比例为23%,12个月随访时增加到26%。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都是金银潭医院的患者,感染后大多有重症。虽然有这些长期问题,88%的人还是可以返回工作岗位。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生活虽然不能恢复到从前,但还是可以继续。
国外疫情比中国严重,自然也有很多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一份对美国15万新冠感染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在感染30 天之后,COVID-19 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一般人要高,这些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等[2]。
在中国,按照之前的标准,所有感染者都会接受治疗,“应收尽收”。但是在国外,医院一般都不收治轻症患者。对上述美国感染者的研究也表明,医院收治的患者,尤其是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才主要是有高风险的人群,在轻症患者中,风险相对很小。
以上的研究都是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一些并不严谨的研究,从一些不常见的个案中,推测出诸如“脑萎缩”等“后遗症”,甚至有民科式的解读,根据小报上荒诞不经的报道,对人体的生殖器官“说长道短”,无上限地宣传新冠病毒对人体生殖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举一个大家不可能忽略的事实:在2021年春,印度经历了巨大的新冠疫情,某些地方的感染率达到了80%,火葬场遗体堆积成山,连轴转的焚尸炉都被烧熔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印度的人口增长。2022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如果说疫情对人口增长有影响,那么对病毒的恐慌,远甚于病毒的直接影响。
对于症状严重的新冠感染者容易出现的长期症状,有没有什么办法避免呢?
办法当然是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感染!如果无法避免感染,那么接种疫苗,也可以减少出现Long COVID新冠后遗症的风险!
由于不到位的宣传,之前大家对疫苗期望过高,以为可以完全避免感染。当发现这不可能做到之后,又对疫苗极度失望。
但是,数据已经表明,目前获得批准并大力推广使用的疫苗,对重症、死亡都有较好的保护率。而真实世界的数据也表明,疫苗接种有助于降低出现长期COVID症状的风险。
一份调查了3000名感染者的研究表明,与不接种疫苗的人群相比,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种,可以大大降低出现长期COVID症状的风险:头痛减少了54%,疲劳减少了64%,肌肉疼减少了68% [3]。去年英国的一份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在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中,长期COVID症状的风险减少了一半 [4]。
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已经知道,部分感染者会出现味觉、嗅觉的短暂改变甚至消失。
英国的一份研究表明,感染奥密克戎毒株之后,有13%的人会丧失嗅觉或味觉。相比之下,在之前的疫情中,这个比例高达34% [5]。从这个数据来看,奥密克戎的杀伤力也下降了。
因为奥密克戎感染的病程相对较短,一些感染者的嗅觉或味觉丧失,就会在其他症状消失之后,确实可以称为“后遗症”了。所幸的是,在短暂消失之后,大部分人的嗅觉和味觉都会恢复。
此外,儿童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会出现“多系统炎症综合症”(MIS-C)。香港奥密克戎疫情的数据表明,有“多系统炎症综合症”的儿童,在康复后的两到五周之内,会有高烧、皮疹、腹泻等症状,所以家长在儿童康复后需要注意观察。
对于其他的长期COVID症状,数据还不充分,但有人认为,虽然不能用“非典”的后遗症来推测新冠,但是用之前毒株感染后的数据来推测,也是合理的吧?并非如此!
尽管之前的毒株和奥密克戎都属于新冠病毒(SARS-CoV-2),但是,病毒感染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的毒株很容易造成肺部的感染,损伤肺的呼吸功能,因此大量患者需要吸氧,严重的还需要机械通气。相比之下,奥密克戎主要感染上呼吸道,对肺的损伤较少,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轻症甚至无症状。在奥密克戎疫情期,也几乎很少听说氧气瓶不够用的情况。
出现了这样明显的改变,再用之前毒株感染后的结果来推测,就不合理了。
针对“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变异株有200种后遗症”这样的说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表示,“这种说法大大夸大了感染奥密克戎的后遗症。作为一种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和两年前经常侵犯下呼吸道的新冠原始病毒类型相比,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只要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后遗症很少会出现,基本上可以完全康复。”
虽然奥密克戎还是会引起少量的重症感染,尤其在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中,但是,从目前所了解的知识来判断,即便有长期COVID症状,发生率也会大大低于之前毒株的感染者。
6月18日,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正式发表了一份关于奥密克戎“长期症状”的研究,这也是首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这项研究追踪了英国奥密克戎疫情中5.6万名感染者,发现有4.5%的人报告了“长期新冠”症状;同时,德尔塔疫情中的4.1万名感染者中,有“长期新冠”症状的比例为10.8% [6]。
对比结果表明,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的几率,要比感染德尔塔低50%至76%。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所调查的都是接种过疫苗的人,在完成接种后3个月之内,由于疫苗的保护效果较强,感染两种病毒株后“长期新冠”比例的差异较小。
对于上海的奥密克戎疫情,目前尚无“长期新冠”的数据,但是,根据对全球的疫情的认知,不应该出现较高比例的长期新冠问题,尤其在大量的无症状患者中。
走出疫情带来的困境,不能靠恐慌带路!科学和理性,才是GPS!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