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无锡太湖鼋头渚国际樱花节暨“华文媒体感知无锡”活动盛大开启
4226
2024 / 03 / 14
无锡市东南,有一个叫梅里古镇的地方,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到是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建句吴国都城。5月19日,在无锡侨联的安排下,本网记者在梅里古镇有关人员的陪同下,特别参访了梅里古镇。
(一)
梅里之古,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个时候,江南还属于荆蛮之地。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来到了江南,定居梅里,立国“句吴”,并在此兴修水利、发展农桑,这里渐成为礼乐之地,而梅里,作为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被称为“江南第一古镇”。为了纪念泰伯造福江南的业绩,东汉桓帝永兴二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因此,参访的第一站,自然就是拜谒泰伯庙。
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也是梅里古镇最大的看点。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与战乱、损毁与修缮,如今保留下来的建筑以明清时期的为主。泰伯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走进泰伯庙,依旧可感到庙貌庄严,殿宇深沉,松柏成荫,净洁清亮。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据介绍,该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主持塑制。像高4.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穿玄衣纁裳,为商周古帝王服饰,衣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等十二章纹,脚穿赤舄。泰伯像古朴庄重,高贵典雅。
泰伯大殿的东边,还有泰伯井,是泰伯故宅的自然泉井,泰伯井旁边立有复井缘由的仿明式四面碑。传说,泰伯井水非常灵验,用之洗手会沾染福气。
(二)
离开泰伯庙,参访的第二站是梅里遗址博物馆。
据介绍,2018年7月,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梅里古镇二期项目所在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包含灰坑、灰沟在内,残余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遗迹。梅里遗址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梅里遗址在发掘结束后,随即在原址上建成了博物馆。
梅里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1平方米,共设置6个板块,分别为“序厅”“吉光片羽”“泰伯奔吴”“至德名邦”“沧海桑田”“遗址现场”。通过实物展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现了考古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学基本原理、遗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区域考古文化的比较、运河与原始瓷、礼教文化的传播与泰伯对后世的影响。目前馆藏陶器、瓷器及金属器物共355件。
在博物馆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珍贵文物——陶鬲。鬲是一种炊具,在商周时期极为流行,主要分布在中原及周边地区,也是商周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梅里遗址发掘出来的陶鬲,为3000多年前中原文化在吴地的传播提供了鲜活的佐证。
博物馆中保留了两个约500平方米的遗迹发掘现场,有灰坑、灰沟、建筑基址以及遗物等,让参观者能“走”进历史,沉浸式体验。
(三)
梅里遗址博物馆,坐落在梅里古镇的中心地带,走出博物馆,就已经置身古镇了。
站在博物馆二楼露台,首先就可以看到伯渎河,伯渎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泰伯定居梅里后“穿浍渎以备旱涝”,这才开凿了伯渎河。这条43公里长的人工河,流经了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当年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伯渎河。如今的伯渎河依然在流淌,两岸垂柳依依,将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格呈现得淋漓尽致,潺潺的流水与古色古香的小镇相互映衬,犹如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
梅里古镇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根据水系和地形特色,打造了农耕广场、二胡广场、梅里广场、寿梦水师广场等九大文化主题广场,每个广场都设立了与其相关的雕塑。走在石板桥上,看着四周古老的建筑,听着桥下流水的声音,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特别是夜晚,灯光的辉映下,梅里古镇的风光特别旖旎绮丽。
梅里古镇最吸引游客的就是庙会。据介绍,泰伯去世后,每年正月初九,锡、苏、常地区百姓数十万人纷纷前来无锡梅村泰伯庙祭典先祖泰伯;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之后裔也纷纷前来,以江南民俗特色朝拜,用献袍、供品、香烛、鲜花、点食、帛塔、牲、茶、酒、饭和化纸元宝等形式归宗祭祖,缅怀泰伯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
据介绍,泰伯庙会在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Juliet)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